篮球系统的训练计划有哪些

长期的中学生篮球训练计划

弹跳力是运动员在体育运动中展现力量、速度、协调性、柔韧性和灵活性的关键因素。提高弹跳力不能仅依赖于简单的跳跃练习,还需要全面的训练方案,包括全身拉伸、复杂体操练习、力量训练以及速度训练。具体而言,全身拉伸和复杂体操可以扩大关节活动范围,提高身体协调性。力量训练则应由专业教练指导,包括杠铃大负荷练习如负重蹲起、提铃和抓举等,每周进行2至4次,每次课安排以上所述三项练习,确保技术动作准确。小力量训练可以使用综合训练器械和哑铃,重点在于提高肌肉耐力和减少脂肪,但不宜与大力量训练同时进行。速度训练同样重要,包括冲刺训练等,每周安排三小时即可。此外,通过跳绳、跳栏、摸篮圈等专门弹跳练习手段,可以进一步强化腿部肌肉群,提高弹跳高度。神经系统在瞬间爆发中起着关键作用,通过增强动机和运动神经系统的协调性,可以激发更强的冲动信号,促使肌肉群激烈收缩产生巨大能量,从而提升弹跳力。为了确保训练效果,需要遵循特定的训练计划

初中篮球队训练计划

1. 身体训练: - 重点在于增强四肢力量和腰部力量。 - 提高速度耐力,通过结合专项素质训练和快速传接球练习,以及不同类型的球场跑动和防守训练。2. 投篮训练: - 针对中远距离投篮(6-7米),以及远投(8米以上)能力的培养。 - 中锋需掌握转身投篮和勾手投篮技巧。 - 培养个别队员的单挑投篮能力,并在命中率稳定后,增加投篮训练的强度和对抗性。3. 篮板球训练: - 增强篮板球意识,增加抢篮板球的人数。 - 提高弹跳力,学习卡位技巧以提高成功率。 - 鼓励有弹跳力的队员积极争抢前场篮板球。 - 确保抓到篮板后能快速传出第一传。4. 积极防守: - 提升个人防守技能,持续改进抢断、封盖、补防等攻击性防守技术。 - 保持低防守重心,掌握多种防守步伐,提升移动速度,扩大防守范围。 - 学习和破解半场紧逼和全场紧逼防守战术。 - 加强区域联防(2-1-2和1-4)的战术训练

篮球训练计划

这是我的建议,可以试一试,看看是否适合,然后根据具体情况改进调整。一个大前提:练习前充分热身,练习后必须放松肌肉后再结束,每天练习结束后,不要马上洗澡,半小时以后再洗。周一:以运球为主。各种方式的运球,比如原地单手左右拉球,前后拉球,体前体后左右手交替运球,分高重心和低重心两种,左右手各100为一组,每种练习五组,交替就是200一组;然后做行进间的左右手交替的胯下,背后和转身,每个8-10分钟。然后做一会自由运球,投篮。最后放松一下肌肉。周二:体能为主。组合练习1:以球场全场长度为距离,快速运球折返跑,一个来回后立即放下球做15个俯卧撑,然后马上起立连续摸篮板15次,然后立即空手再做一个全场折返跑,以快速冲刺结束,这是一组,做三组到五组,中间做好休息,觉得恢复到70%了,开始下一组,如果觉得承受不了可以把每组中的练习次数先减少,随着对训练的适应自己逐渐增加。组合练习2:将球放在篮下,空手做一个全场折返跑,回来后持球做全场运球,绕过场地中的三个圆圈,(两个发球区和中圈),绕的过程中做左右手交替运球,到对面篮架上篮,必须进球,不进的话将球补进,然后立即到罚球线,连续罚四个球,争取进越多越好,然后结束,这是一组,做五组,注意间歇时间,也是恢复到70%开始下一组

篮球运动员训练计划

1. 篮球运动员的力量素质训练: - 技术点:增强腿部力量、上肢力量和腰腹力量的练习。2. 速度素质训练: - 技术点:弧线跑、变速跑、加速度练习、速度耐性和折回跑。3. 耐力素质训练: - 技术点:提升3000米、5000米、10000米长跑能力、增强专项耐力和无氧练习。4. 柔韧素质训练: - 技术点:扩大踝关节、膝关节、腰部、肩部、手臂以及上下肢的活动幅度和灵活性。5. 弹跳素质训练: - 技术点:提高爆发力、助跑跳、纵跳、双脚跳和单脚跳的能力。6. 灵敏素质训练: - 技术点:提升躲闪、摆脱、转身和变向的敏捷性。

篮球专项训练计划和总计划

篮球训练计划旨在全面提升球员的身体素质和技能水平,从而为比赛中的出色表现奠定基础。首先,我们将加强体能训练,包括上下肢、腰腹部的力量,提高移动速度和耐力,以及增强弹跳能力。这些训练不仅能够提升个人素质,还能使球员在场上表现得更为全面。其次,我们注重技术动作的训练,使球员能够熟练掌握各种运球、急停急起、突破、投篮、抢篮板球和传球等技能。通过不断的练习,球员们能在比赛中灵活运用这些技术,为战术配合打下坚实基础。战术训练方面,我们将对徒手移动、无对抗性配合以及攻防对抗或模拟比赛条件下的配合进行深入研究。这些练习能够帮助球员提高进攻和防守水平,掌握各种个人和团队防守技巧,如个人防守、传切配合、突分配合、策应配合、掩护配合等。此外,我们还将进行全队进攻战术和全队防守战术的训练,包括快攻与防守快攻、半场人盯人防守和进攻半场人盯人防守、区域联防与进攻区域联防、混合防守与进攻混合防守以及攻守转换和阵地进攻战术的设计运用